党团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正文

百年党史掠影⑧ │ 毛泽东《论持久战》

抗日战争时期,为动员并组织人民群众进行全面抗战,必须明确提出抗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当时,“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都有相当大的市场。中日战争的过程究竟将怎样发展?中国能否取得抗战胜利?如何才能取得胜利?这些问题亟待得到明确解决。

为了初步总结全国抗战经验,批驳当时流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毛泽东在1938年五六月间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分析了战争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日本是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中国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进而指出: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提出,通过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再到优势。

《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整个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大大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一篇讲演具有如此强大的说服力量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历史上是少有的。以后抗日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论持久战》中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作者:杨慧 责任编辑:杨慧 责任编审:刘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