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如此多娇
不只有空调、西瓜、WIFI
你是与手机难舍难分 还是在爱自己呢?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曙光汇聚明日辉
携手共赴下乡行
近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这个暑期
他们心怀热忱,筑梦乡村
接下来
和小商一起去看看吧~
为切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领青年大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7月7日商学院“星火接力,丹心筑梦”队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中国龙山黑陶研学馆,开展了为期3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__local/0/25/91/9080060CFE8E74CFC728DEC5B44_C14E20BF_13EF1.jpg)
首先,刘德功老师作为徐氏泥彩塑非遗继承人,他在采访中分享了自己对非遗传承的独到见解与满腔热情,并表示将以匠心独运,传承文化之魂,点燃传承之火。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坚守,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染。
![](/__local/8/27/6C/B6BE0648CD401071EAE9AD77A72_7860435A_1034F.jpg)
随后,刘老师带领志愿者们踏入了工艺体验馆,详尽地阐述了黑陶的种类及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志愿者们对黑陶有了更为全面且深入的认识。
![](/__local/4/98/09/710701F863B1001843A0F65A6E3_CCB9C857_1AFBC.jpg)
![](/__local/9/52/0E/753B5DD3245D65D3C3645CF68E1_19ADAE76_15674.jpg)
![](/__local/B/BC/AD/EC5FEB1ED7D3C95856CE6649DD3_2D8AED60_F8FB.jpg)
在传承人工作室内,各式各样的黑陶成品映入眼帘,每一件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刘老师进一步指出,雕刻黑陶上的花纹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历经数年的磨练,这种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对工艺的深厚情感,以及不可或缺的耐心,都是成就一件黑陶艺术品的重要因素。
![](/__local/D/06/89/8C2BE4B28DDB589FEB53068B0B5_E29D7DE3_BD7E.jpg)
![](/__local/8/0C/82/76226CA64FA4A5676A65C96D7E6_E8BEFA0B_E496.jpg)
![](/__local/8/51/62/5F5690D892157269E8533384CCE_9CB020D1_FC64.jpg)
最后,志愿者们跟随刘老师来到制作黑陶的小木屋进行陶瓷的简单制作学习。
![](/__local/A/DC/ED/6C8101F12D749FA258B5C190B40_30CC0161_EAE8.jpg)
刘老师给每位志愿者发放了一块陶土,教给志愿者们如何进行简单的陶器制作。志愿者们跟着老师逐步地进行学习,她们不怕脏,不怕累,从容不迫地按照老师讲的方法进行着手里的动作,不停地将自己手中的陶块进行反复地揉、拉,最后在转盘不停地旋转下,手中的陶土渐渐成型。
![](/__local/4/DF/FD/3AE7D888BACB18355AE3F2230AF_64293496_11823.jpg)
![](/__local/7/BD/47/9F20B059B0ED0DEB9C035E0E788_D847A79C_13C7A.jpg)
![](/__local/7/B8/2C/7EED146C42F8556C44A1162C31A_E18F8C35_14D83.jpg)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黑陶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为了更好地传承黑陶文化,团队一并开展了直播让更多的人了解黑陶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探寻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李敏 编辑:刘因科、李敏 编审:刘杰、王燕、郭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