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1.进入实验室必须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各类记录。
2.保证实验室观察窗的可视性,门口需张贴安全信息,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
3.保持实验室整洁和地面干燥,及时清理废旧物品,保持消防通道通畅,便于开、关电源及防护用品、消防器材等的取用。
4.实验中人员不得脱岗,进行危险实验时须有2人同时在场。
5.进入实验室应了解潜在的安全隐患和应急方式,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
6.实验人员应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使用前,应确认其使用范围、有效期及完好性等,熟悉其使用、维护和保养方法。
7.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进食、使用燃烧型蚊香、睡觉等,禁止放置与实验无关的物品。不得在实验室内追逐、打闹。
8.对于特殊岗位和特殊设备,需经过相应的培训,持证上岗。
9.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理;临时离开实验室,应随手锁门;最后离开实验室,应关闭水、电、气、门窗等。
10.仪器设备不得开机过夜,如确有需要,必须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特别要注意空调、电脑、饮水机等也不得开机过夜。
11.发现安全隐患或发生实验室事故,应及时采取措施,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
二、常见隐患
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存放与使用不规范;
消防通道不畅、废旧物品未及时清理;
用电不规范,随意使用火;
实验室建设和改造不符合消防要求。
三、救火原则及仪器使用
1.救火原则
扑救初期火灾时,应立即大声呼叫、组织人员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扑救,同时立即报警、扑救时应遵循先控制、后消灭,救人重于救火,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
2.灭火器的使用
注:除酸式灭火器外,其他灭火器使用时不能颠倒,也不能横卧,否则灭火剂不会喷出。
3.逃生自救
熟悉实验室的逃生路径、消防、应急设施及自救逃生的方法,平时积极参与应急逃生预演,将会事半功倍。
(1)应保持镇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千万不要相互拥挤、乱冲乱窜,应尽量往楼层下面跑,若通道已被烟火封阻,则应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气窗、天台等往室外逃生。
(2)为了防止火场浓烟呛人,可采用湿毛巾、口罩蒙鼻、匍匐撤离。
(3)禁止通过电梯逃生。如果楼梯已被烧断、通道被堵死时,可通过屋顶天台、阳台、落水管等逃生,或在固定的物体上(如窗框、水管等)栓绳子,也可将床单等撕成条连接起来,然后手拉绳子缓缓而下。
(4)如果无法撤离,应退居室内,关闭通往着火区的门窗,还可向门窗上浇水,延缓火势蔓延,并向窗外伸出衣物或抛出物件发出求救信号或呼喊,等待救援。
(5)如果身上着了火,千万不可奔跑或拍打,应迅速撕脱衣物,或通过用水,就地打滚、覆盖厚重衣物等方式压灭火苗。
(6)生命第一,不要贪恋财物,切勿轻易重返火场。
4.用电安全
(1)实验室电路容量、插座等应满足仪器设备的功率需求;大功率的用电设备需单独拉线。
(2)确认仪器设备状态完好后,方可接通电源。
(3)电气设施应有良好的散热环境,远离热源和可燃物品,确保电气设备接地、接零良好。
(4)不得擅自拆、改电气线路、修理电器设备;不得乱拉、乱接电线,不准使用闸刀开关、木质配电板和花线等。
(5)使用电器设备时,应保持手部干燥。当手、脚或身体沾湿或站在潮湿的地板上时,切勿启动电源开关、触摸通电的电气设施。
(6)对于长时间不间断使用的电气设施,需采取必须的预防措施。
(7)对于高电压、大电流的危险区域,应设立警示标识,不得擅自进入。
(8)存在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场所,应避免产生电火花或静电。
(9)发生电气火灾时,首先要切断电源,尽快拉闸断电后再用水或灭火器灭火。在无法断电的情况下应使用干粉、二氧化碳等不导电灭火剂来扑灭火焰。
5.触电救护
(1)尽快让触电人员脱离电源。应立即关闭电源或拔掉电源插头。若无法及时找到或断开电源,可用干躁的木棒、竹竿等绝缘物挑开电线;不得直接触碰电物体和触电者的裸露身体。
(2)实施急救并求医。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迅速将其移到通风干燥的地方仰卧。若触电者呼吸、心跳均停止,应保持触电者气道通畅的基础上,立即交替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急救措施,同时立即拨打“120”,尽快将触电者送往医院,途中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术。
A.人工呼吸施救要点
1 .将伤员仰头抬颏,去处口中异物,保持气道通畅;
2.捏住伤员的鼻翼,口对口吹气(不能漏气),每次1~1.5秒,每分钟12~16次;
3.如伤员牙关紧闭,可口对鼻进行人工呼吸,注意不要让嘴漏气。
B.胸外按压施救要点
1.找准按压部位: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沿触电者的右侧肋弓下缘向上,找到肋骨和胸骨结合处的中点;两手指并齐,中指放在切迹中点(剑突底部),食指平方在胸骨下部;另一只手的掌根紧挨食指上缘。置于胸骨上,即为正确按压位置;
2.按压动作不走形:两臂伸直,肘关节固定不屈,两手掌相叠,每次垂直将成人胸骨压陷3~5厘米,然后放松;
3.以均匀速度进行,每分钟80次左右。
四、用水安全
1.了解实验室自来水各级阀门的位置。
2.水龙头或水管漏水、下水道堵塞时,应及时联系维修、疏通。
3.水槽和排水渠道必须保持畅通。
4.杜绝自来水空头打开而无人监管的现象。
5.定期检查冷却水装置的连接胶管接口和老化情况,及时更换,以防漏水。
6.需在无人状态下用水时,要做好预防措施及停水、漏水的应急准备。
财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