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健,中共党员,我校智能制造学院副教授、山东省技能名师、泉城首席技师、济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机械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济南市青年岗位操作能手。主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高等学校科研课题1项,主持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1项,主持山东省品牌专业1个;作为主要成员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作为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特色专业主要成员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篇、学术论文8篇,参编高等学校规划教材2部;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指导大学生竞赛获国家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2项;同时担任山东省老教授产学研专家团成员、济南市机械工程学会会员等社会兼职,参与企业技术服务10余项。
![](/__local/5/2B/AE/868641C9037FB71BDD3F5B2AB73_F9692882_65A5.jpg?e=.jpg)
![](/__local/9/C9/C3/B048F1B95211E881738C12CD5E5_59370D45_A9CE.jpg?e=.jpg)
![](/__local/B/FF/F1/ABDDC6DDB18053163EF2E957F20_1F897D53_7F602.png?e=.png)
![](/__local/8/58/7D/AB64F50E4F8A536B3782CC16DD9_E588ECF3_1B9BC.png?e=.png)
郑健自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铸魂育人、培养国家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自身的毕生追求。他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改革。他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编写教案,在把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和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下功夫锤炼学生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引领学生健康成长。2010级学生吴怀西,在数控加工实训中,他加工的零件多次返修甚至重做仍是废品,随即产生了厌学和对前途消极懈怠的想法,郑健老师耐心地给他引导,利用晚自习和周末时间专门一对一辅导,反复练习、查缺补漏。吴怀西毕业后逐渐成长为一名掌握精密数控磨床编程、操作、维修的高层次技术人才。
![](/__local/4/87/D1/A1E20C3CFD23DAA3946F816BEC1_BB1C5537_5D8EB.png?e=.png)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他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编写实际生产中的案例,在实验课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性质,不断开创实验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有经验的老教授、老师傅一起,建立了一套实验课操作综合量化考核新方法。这套办法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对于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以及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__local/F/71/2C/D265482C97EC3904C06716CEE54_E0DC7DDA_57456.png?e=.png)
郑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乐于奉献。工作中勇挑重担,不计得失,他一直承担《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与操作》等6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他认真备课,从未出现教学事故。一位同学这样说道,“上郑老师的课,根本不用点名,没人迟到,没人旷课”。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2019年深秋的一个晚上,郑老师突然接到电话:2015级莱芜籍学生景元杰,在活动中不小心右手腕韧带断裂。事不宜迟,郑老师马上赶往章丘区人民医院,跑前跑后、咨询大夫并垫付医药费,离开时已经凌晨两点。第二天一早又带着营养品去医院看望该同学。
每年新生开学季,很多刚入学的同学,怀着对大学生活无比向往的心情迈入校园,由于缺乏安全意识,郑健老师利用晚自习时间把学生集合起来,教授安全保护意识。2016级莱芜籍学生毛立新是家里的一棵“独苗苗”,从小得到家里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溺爱,正值青春期的他,心理叛逆,痴迷网络,与家人交流不多。入学后不适应校园生活,存在厌学、逃学、退学等一系列不良想法。郑健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发现该同学动手能力很强,就找该同学谈话,带着他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慢慢的,毛立新同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积极参加学校各项集体活动,经过2个学期的历练,他进步神速,并在学期末取得奖助学金。郑老师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他带领工程训练中心的青年教师参加了很多社会公益活动。该部门连续两年被评为“济南市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个人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关键岗教师”“师德标兵”“特聘讲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自工作以来,郑健为企业培养的优秀人才可谓数不胜数。2012届毕业生苑嗣欣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苑嗣欣在校期间勤奋上进,郑健老师因材施教,利用师徒结对的方法对他进行精准培养。该同学在济南美鹰炊具厂顶岗实习期间,在郑健老师指导下,为该厂研发了生产效率高、安全性可靠的“双动双速和面机”,这一产品为公司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公司破格奖励他130平米住房一套,破格提拔为技术科长。
国务院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积极弘扬工匠精神,郑健老师在课堂上列举了我国大国工匠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两丝钳工顾秋亮等先进事迹,引领学习他们身上的那种坚定、踏实、极致、专注、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以此激发和带动学生学习兴趣。
围绕“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这一国家主题,郑健积极开展校内数控、普通车工、钳工、3D打印等各项技能竞赛,通过以赛促学方式,促使学生们的团队精神、思维创新、职业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打下良好基础。2016届毕业生苏卫国,现就职于济南乐创信息有限公司,从事3D打印机的开发和维修工作。他在毕业生回访中讲到,“正是从郑老师们身上我们学会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可贵品质,才成就了我今天的事业腾飞”。
![](/__local/6/92/6B/65D130A071689788C54C7531F72_33F90709_36953.png?e=.png)
作为产教融合团队主要负责人,郑健通过有效的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开云线上平台(中国集团)官方网站,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内容与课程开发改革中,大胆创新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的先进职教理念开发课程体系和“三教改革”内容。他充分利用学校省级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吸纳行业企业共同探索并建设了融“产、教、研、赛”四位一体的理实一体课程,凸显了对学生实践动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紧紧围绕“创新创业”“生产性”特点,根据机械加工过程岗位能力、技术标准具体要求,选取恰当的企业产品、项目作为载体,实现了“四真四化”教学,即真实生产型设备、真实产品、真实工厂化生产、真实企业教学环境,实现教学职场化、运行可视化、操作实景化、项目综合化。他同时提出“321教学设计”: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与学生大赛作品二合一;大赛作品的设计制造与教学内容二合一;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提升二合一。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课题: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施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为加强专业建设、建立“产学研”运行机制,更好使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他创新并提出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的“齐鲁工匠精神”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向课题,分析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会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和困境,课题研究成果将直接应用于指导职业本科教育改革实践中,规范教育行为,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互通有无,互利互助,取长补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效率。研究成果已申报2021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并立项。
他在企业调研中发现滨州一家生产盐芯的企业是单机、单人手工加工,效率低,成品率较低,因此他决定研制铝活塞铸造型芯的自动化生产技术来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他参与研制的课题“盐芯自动化生产线”已在滨州企业成功应用,该研究成果获评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__local/6/C4/66/4C8E1F154A03627C202DCA9C2C4_780774BE_D54A.jpg?e=.jpg)
![](/__local/A/76/46/C6606C80976D25C81D02D63E47E_3F6C2677_135C2.jpg?e=.jpg)
![](/__local/0/DE/C4/5486FD92C3CF9B79649554E8112_A65E8899_13A8B.jpg?e=.jpg)
他参与研制的“KJ-1型数控防汛抢险高强钢丝网编织机”已在佳木斯防汛抗旱服务中心成功应用,填补国内钢丝直径3mm以上的编网空白;参与研制的“QJ-1型煤质检测试样制粉机 ”已在山东华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应用,性能稳定可靠。两项研究成果获评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三等奖。
郑健在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改进和推广服务等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积极促进成果转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他的研究方法及核心知识点被中文核心期刊《制造业自动化》收录,作为第一发明人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其余6项。
作者:智能制造学院 编辑:王明分 编审:宁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