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漏洞:信息安全的潜在威胁
漏洞是网络空间重要战略资源,事关科技、经济、社会等多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关键要素。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迫切需要全社会共同推进、促进我国漏洞资源运筹管控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漏洞作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在需求、设计、实现、配置、运行等过程中有意或无意产生的缺陷,如同隐藏在数字世界中的定时炸弹。这些缺陷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和环节之中,一旦被恶意主体所利用,就有可能驱使软件执行额外的恶意代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因此,加强漏洞的研究和管理,对于维护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二、政策引领:网络安全进入新阶段
在当今这个网络攻击手段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一个细微的漏洞都可能成为黑客的突破口。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1)网络安全防护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国家颁布《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网络安全审查、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数据出境安全管理、网络安全服务认证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制定发布300多项网络安全领域国家标准,基本构建起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2)国家网络安全应急体系不断健全。
国家印发了《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协调和通报工作机制,与各地区、各部门、各中央企业建立了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汇集信息、监测预警、通报风险、响应处置,构建起“全国一盘棋”的工作体系,形成维护网络安全的强大合力。
三、网络攻击:日益严峻的挑战
面对不断升级的网络威胁,现有的安全防护体系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攻击者越来越狡猾,他们利用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寻找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漏洞进行渗透。
复杂严峻的网络攻击形势
当前,网络攻击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度、组织化及频繁性,传统的依赖于周期性风险扫描和基础技术防护的策略已难以招架这些不断演进的攻击技术和隐蔽手段。
资产边界模糊
资产边界不清晰导致安全风险识别和追踪困难,难以精准把握安全防护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影响风险治理与安全加固工作的针对性。
数据安全保障不足
安全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利用不足,未能充分发挥数据在风险识别、威胁预警、事件响应等方面的潜力,制约了安全运营的效率与效果。
防护措施利用率不高
现有的安全设备、策略及配置可能存在配置不当、更新滞后等问题,导致安全防护措施的实际效果未能充分发挥。
四、主动防护:构建全方位安全体系
面对不断演变的复杂威胁,仅仅依靠被动的应对措施已显得力不从心,必须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主动安全防护体系,如定期的安全审计、漏洞扫描、员工培训以及应急演练,对于有效抵御网络攻击至关重要。
(1)优化安全运营模式
转向常态化的监测检测、以管理促技术的安全运营模式,通过持续监测、分析和响应,提升对高级威胁的感知与应对能力。
(2)明晰资产边界与强化风险追踪
开展全面的资产梳理与风险评估,明确资产边界,建立详尽的资产台账,加强对风险的识别、跟踪与闭环管理,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治理。
(3)提升安全数据利用水平
加强安全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整合多源安全数据,运用AI、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数据挖掘与关联分析能力,赋能风险预警、威胁检测与事件响应。
(4)优化安全防护资源配置与策略
对现有安全设备、策略及配置进行全面审查与优化,确保其与业务风险相匹配,提升安全资源的利用率与防护效果。
(5)统一安全防御标准
推行统一的安全防护标准与最佳实践,强化跨系统、跨区域的安全策略协调与联动,提升整体防护体系的一致性与协同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