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发生在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身上的网络诈骗案件,有如下诈骗手段,请予以警惕。
1
网络刷单诈骗
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兼职社会实践,实现收入,减轻家庭负担。
案件诈骗分子谎称需要虚假购买物品,并给予好评,以提升网店信誉。
网络刷单也就是代刷信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赚钱较快,不受地域限制,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回报。
诈骗分子利用网络刷单的特点,通过QQ群或微信等途经发布虚假消息,利诱大学生网络刷单。
起初,刷单金额较低,诈骗分子及时返还报酬,赢得大学生的信任。
随着刷单金额的增大,诈骗分子不会再返还本金和利息。他们会直接消失或者编造另外一个谎言继续欺骗大学生,比如网络故障、需完成指定的多重任务等,诱使大学生继续转账,直到大学生无力再转账。
网上刷信誉本身就属于违法,国家明令禁止通过虚假交易提高信用度的行为。
2
网络游戏诈骗
热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数目庞大,成为诈骗分子实施诈骗的重要对象。
诈骗分子冒充游戏运营商、游戏玩家等,以出售游戏账号、代练游戏角色、低价销售游戏金币和装备等方式,吸引大学生玩家“注册”“充值”“购买”。
大学生玩家一般通过银行卡或是QQ、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与诈骗分子进行交易,没有任何担保和协议,他们在收到转账后会立即消失。
3
奖助学金诈骗
助学金和奖学金是国家为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每年都会定时定额拨发的款项。
诈骗分子利用这机会,提前获得大学生的个人资料,冒充国家工作人员,以申领助学金、奖学金为由要求大学生提供银行卡号,然后再以资金到账查询为由,指令学生按要求进行一系列操作,成功将钱转走。
4
信用卡和贷款诈骗
部分大学生消费理念超前、消费水平高,但生活费不足;或需要贷款充当创业资金,具有办理信用卡和贷款的需求。
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的这种心理,通过建立假贷款网站平台、办理信用卡网页,并以月息低、无需担保、手续简单等条件诱使大学生步入陷阱。
一旦受害学生进行办理,便以手续费、验证还款能力等借口令其汇款。大学生没有稳定的还款能力,为此付出极大代价。
5
退款退税诈骗
大学生参与网络购物较多,个人信息泄露。诈骗分子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后,冒充购物平台客服,以购买的物品出现问题需退款为由实施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平台客服,通过电话或短信与刚刚完成网购的消费者联系,谎称其购买的商品交易异常,并要求在其指导下处理,一步步进入预先设计好的“钓鱼网站”。
获取消费者的银行账号和密码后,第一时间进行资金的盗刷,使消费者银行账号上的资金进行转移。
部分诈骗分子还会让大学生通过指定的网页或链接重新付款,以达到诈骗目的。
因诈骗分子能准确说出大学生个人信息,对大学生的购物情况了解得十分清楚,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6
冒充公检法或其他公职人员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在大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通过编造大学生涉嫌犯罪等谎言进行诈骗。
过程中,诈骗分子要求大学生到隐秘处做电话笔录,并要求大学生保密,隐瞒家人、老师和同学,否则后果严重。
大学生六神无主,听从他们“资金审查”的指令或按他们的要求转移资金到安全账户,冷静下来之后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7
冒充亲友同学诈骗
诈骗分子采用发文件、压缩包、网址等方式向他人电脑或手机植入木马病毒,盗取他人QQ或微信账号。
查看所盗账号备注信息、聊天记录等,利用所盗QQ或微信号冒充好友,采用截图、视频等方式要求对方汇款至指定银行账号或微信、支付宝转账。
此外,诈骗分子冒充大学生诈骗学生家长,通常以缴纳学费或生活费不足为诈骗理由,家长爱子心切,容易上当受骗。
8
网络交友诈骗
网络交友是大学生交友的重要方式。不少大学生与同学、朋友坐在一起时相对无言,各玩各的手机,而在网络上异常活跃,喜欢交友,喜欢与陌生人聊天。
诈骗分子伪装自身形象实施诈骗。比如以美女照片作为头像,诱使男性大学生加其为好友,通过聊天赢得信任。
在一段时间的接触后以生活困难为由向对方索要金钱,达到一定数额之后立即消失。
9
扫描二维码诈骗
诈骗分子以降价、福利和奖励为诱饵,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实则附带木马病毒。
受害人一旦扫描安装,木马程序就会自动启动,将受害人手机绑定的银行卡账号、密码和个人信息进行盗取,造成资金的转移和个人信息的泄露,甚至对手机中的亲朋好友都会带来严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