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处
部门首页 > 正文

辅导员之家

这是一曲重塑心灵的歌∥九歌.抗疫(二)

发布人:student 发布时间:2020-06-28 点击量:

2020年就在全国上下喜迎新春的时候

一场疫情却悄然而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当前,全国动员,大批的医务工作者自愿请缨赶赴灾区

元旦之夜,举家团圆,其乐融融

而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却穿梭在病房中

白色是他们的标志,防护服是他们的盾牌。

当他们戴上口罩,护目镜,穿上厚厚的防护服,

没有人晓得他们是谁,来自哪里

但是我们知道他们都是“英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位这样的英雄——张静静

45日,山东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张静静,在按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满,即将返家休息时,突发心脏骤停,于461858分逝世。

看到这样的新闻,相信每个人都心痛不已,我们的头脑中还定格在那个一手提着治愈患者送的鸡蛋和一手拿着治愈患者送的画的图片中,那个为了更好的工作而不惜剪掉长发的张静静在病毒肆虐的疫情面前,您扛过来了,却倒在了家门口,没能回家看看孩子,见见父母。在悲痛之余,我们更应该反思,原因是什么?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立祥介绍,发生心脏骤停一般有三种原因:原发性、继发性、精神性。原发性的心脏骤停或者猝死,主要是基于以往的一些心脏疾患而导致,如冠心病、心肌炎等。继发性的心脏骤停则不是由心脏疾患直接导致,而是由于其他疾患导致心脏衰竭、心律失常、猝死等。“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静静同仁以往无心脏疾病史,也无新冠感染史(隔离期满,核酸检测三次阴性)。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静静同仁连续奋战抗疫一线身心已极度疲惫。”王立祥谈到,现代医学时代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人们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角色决定了人的思想和心理的复杂性,语言、文字、社会环境、家庭以及附带的各种条件刺激,带之而来的情绪均能对人体心脏、呼吸产生影响,乃至引发精神性心脏骤停。

  专家的解释,或许解开了我们的疑团,同时让我们也了解了在重大事件面前,提高应激能力,维护健康的重要性。专家钱令嘉指出过度应激会导致身心健康损伤。而应激管理是有效实现增强生存适应能力,提升健康水平,控制应激损伤的重要策略和科学技术。

那什么是应激呢?

应激是机体应对生存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全身性综合反应,或者说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状态正常的心理应激是机体达到完好状态的一种反应,但当心理应激状态超出了机体的适应范围,就会引起身心疾病。从本质上讲,应激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维护中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保护机制。

由于疫情,全国按下了暂停键,也让我们的心灵从繁杂的学习、工作中解脱出来,得以修整。从张静静事件,我们认识到了精神性心脏骤停,认识到了情绪以及应激管理的重要性,从中我们都应该总结经验,掌握一定的应激管理的方法,提高调适能力,重塑心理健康!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应激对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那么,在应激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中,怎样才能减少生活事件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呢?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应激源。

据美国应激问题专家拉扎勒斯提出的认知心理应激理论,应激是以认知评价为核心的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个体把环境事件评价为有害的或有威胁的,就会消耗个体的适应性资源而导致个体的身心紧张状态。例如本次新冠病毒肺炎,其特点是传染性强,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面对这样的疫情,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对自身健康的威胁,并且每天密切关注疫情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紧张反应,而有些人看到其预防的可控性,只要做好自我防控,感染的几率就会下降很多,不用特别担心,持这种观点的人们就不会产生较强的情绪波动,这就说明,面对同一事件,我们的认知评价不同,我们感受到的身心紧张程度也就会不同,所以面对应激源,我们要正确合理的认知

其次,做好转变。

第一,变威胁为挑战。一个人每天都会遇到大量的刺激物,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认知,将有助于减少这些消极刺激造成的应激反应,从而减少消极刺激对身体的危害。

第二,变被动为主动。研究表明主动的应激源与被动的应激源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内分泌和心血管反应所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与主动的应激源相比,被动的应激源对于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大。

第三,变长期为短期。与急性应激相比,慢性应激在疾病发生中具有更重要的危害作用。应激源持续的时间越长,影响就越大。

第四,变回忆为展望。对应激事件的回忆也能产生心理应激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主要是动脉血管的而非心肌血管。在所有应激反应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引起不良情绪的应激,例如对失恋、亲人亡故等带有情感创伤的生活事件的回忆。所以少一些对伤感的回忆,多一些对未来美好生活情景的展望,那么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第五,变不习惯为习惯。个体在遇到重复的应激刺激时,生理反应水平会有下降的趋势,逐渐进入一种习惯的状态。

最后,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第一,强化身体和心理素质。达到生命个体的健康和平衡,有人提出一二三四五工程”——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两个基本点:糊涂一点,潇洒一点;三大作风: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四项原则: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五个最好: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最好的自己是当下。

第二,掌握有效方法。

回避或者远离应激源。其实有的时候生活当中一些不良的刺激和负面事件,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这时,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不去接受这样一些刺激,努力使得我们的生命体避开应激状态,不是去改变那些让我们感觉到不满和愤怒的事件。

适当使用一些心理防御技巧。例如酸葡萄、甜柠檬效应。

善用认知调节法,对事件或者情境进行重新评价。特别是我们对遇到的不良生活事件或者消极性创伤性事件,进行重新的评价。

第三,寻求支持。

当我们遇到一些不良生活事件时,我们要善于获得各方面的支持。比如和知心朋友说说心里话以获得精神上的支持,或者直接求助于心理医生。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断深化,我们也将越来越懂得应激,越来越多的具有应激控制的能力,目前,国内复工复产进程正在积极有序的推进,国际疫情依然严峻,我们正处于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压力下,所以我们还需继续努力,但通过张静静这则悲痛事件,让我们更懂得了自我应激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也期盼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再出现类似的悲痛案例。


作者:闫秀云  编辑:丁厚光  编审: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