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
好久不见!疫情的原因每天只能和你们进行线上交流,在这长长的假期里,我们开了很多次班会,我们谈疫情防控、谈爱国、谈心理、谈安全、谈理想。今天以一封信的形式,我们来谈谈法制,谈一谈潜伏在你们身边潜在的危险和漏洞,希望你们在家期间远离风险,平安顺遂。
在一名合格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中, 法律知识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对大学生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及正确信仰的形成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法律是人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 充分运用法律更能使人们的正常权益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而合理运用法律的前提, 是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储备足够的法律知识。据调查, 在74%生长在农村和26%生长在城市的大学生中, 只有18%的学生曾运用法律途径解决纠纷,权益受侵犯时, 绝大多数同学首先想到的是“算了”“下次不上当了”等, 而并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在能否区分违法和犯罪的问题上, 能区分的占24%, 不一定能区分的占14%, 大部分能区分的占62%;在能否通过法律解决问题时, 缺乏法律意识的占40%, 懂得法律但不会实际运用的占32%, 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并解决现实问题的占28%;同时对于国家的立法活动, 12%的学生经常关注, 74%的学生偶尔关注国家的立法活动, 14%的学生则从不关注, 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法律信息的整体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认为自己只要做到遵纪守法, 法律并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多年来一直处于逐年上升趋势, 高学历、高智商个体与群体犯罪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然而与普通人犯罪不同的是, 大学生犯罪往往容易产生更为恶劣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各类调查数据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整体还处于十分贫瘠水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缺乏基本法律知识
曾有人在京津地区的十余所高校进行了大学生法律知识掌握情况跟踪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十分有限。正如早些年“硫酸泼熊”一案中当事人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所言:“法律基础是我们的公共必修课, 大一就学过, 我们学习了民法和刑法的基本知识。我们也学习了《野生动物保护法》, 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 但我并没有想到, 用化学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也违法。”可见, 普通大学生眼中“学霸”级的清华学子同样也存在法律知识贫乏的问题。
(二) 法律意识淡薄
曾经有人在2015年分五大地域以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统计了全国100余所高校5万余名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情况。面对一些典型问题, 统计结果不尽如人意。如面对“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是应当求助于法律还是托关系私了”的问题时, 有43.17%的大学生选择后者;75.37%的人认为“在法律面前, 亲情可以适当通融”, 39.73%的人认为“能够在法律政策上打擦边球的人, 都是聪明人”, 有49.88%的人买到假冒商品后存在“下次不会再上当, 这次就算了”的思想。这些数据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仍有缺失, 对司法公正的信心仍有不足, 普遍存在不信和逃避心理。
以近几年频频爆出的“校园贷”为例,“校园贷”, 其字面含义就是指面向在校大学生的贷款。随着越来越多网络贷款平台的出现, 传统借贷方式已被颠覆, 互联网借贷平台手续简单, 借贷方便, 到款迅速, 与之相适应的“校园贷”也成为针对大学生群体新型网络借贷方式的代名词, 而由此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愈演愈热、层出不穷, 引起社会高度关注。2018年1月8日, 中国消费者协会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2017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 “校园贷”排名第二。所谓“校园贷”乱象, 主要指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下, 逃避监管的网贷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 通过分期付款、“零首付”购物或贷款消费等合法方式, 隐瞒利率高、续费多、本金低等非法手段, 诱导大学生提前消费、超额消费并以暴力催收为还款方式, 甚至出现“高利贷”、“裸贷”的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乱象丛生的“校园贷”背后,其实就是大学生们法制意识淡薄,法律意识缺失的表现。
疫情期间,违法犯罪行为不减反增。骗子们的诈骗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在给你们开主题班会时,讲到次数最多的,就是网络诈骗。在这里为你们总结了疫情期间网络诈骗的几种类型,希望同学们擦亮双眼,提高警惕。
1.利用防疫物资诈骗
谎称可以代购或屯有医药口罩等防疫物资,待买家付款后,以各种理由拒绝发货或直接拉黑。
提醒:购买防疫物资请选择正规渠道,若购买时遇到问题,请及时申请售后、申诉、退款等保障。
2.装作防疫人员诈骗
在车站、码头等场所,装作防疫工作人员,谎称进行体检并以此收取体检费。
提醒:抽查体检应在正规场所进行,不要轻易付费,也可联系车站、码头问询处或公这机关进行查证。另外,防疫人员不会以个人或单位名义擅自收取体检费用。
3.售卖“特效药”诈骗
假冒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谎称有特效药,诱导前往钓鱼链接购买,从而获取银行卡信息盗取资金。
提醒:目前国家尚未发出新冠病毒“特效药”,不要轻易点击可疑链接,对于可疑电话、链接,可用支付宝小程序“反诈真探”进行查询。
4.冒充公益组织诈骗
冒充公益组织或部门通过手机短信、虚假网站等方式,发布虚假捐赠活动骗取钱财。
提醒:捐款前请前在“全国慈善信息公平平台网站”上辨别平台真伪,通过正规途径和平台捐款捐物。
5.伪装成班主任诈骗
通过群搜索功能混入班级家长群,伪装成班主任,以疫情防控为由要求家长向指定账户汇缴学费。
提醒:缴纳学费要看到学校官方相关通知证明,也可以致电学校进行确认,并辨认缴费渠道是否为官方渠道。最直接的办法是谁跟你收钱你直接打电话求证,不要直接转账,以防上当受骗。
6.假冒网购售后退款诈骗
受疫情影响,很多电商延迟发货,有客户提出退款申请。不法分子以此为由,诱骗客户提供账户信息盗取资金。
提醒:退款请选择正规退款流程,遇到对方主动要求退款、转账等情形,请与商家联系确认,不要轻易点击陌生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以防泄露个人信息。
7.网络贷款诈骗
受疫情影响,一些经营者因资金周转困难,向网络贷款平台融资,不法分子通过开发“高仿”正规借贷的APP实施诈骗。此类诈骗不仅是疫情期间,在疫情之前,网络贷款诈骗也多,这是近来兴起的比较多发的案件,骗子利用小额贷款公司鱼龙混杂的现状,在网上发布提供贷款信息,吸引受害人,通过收取手续费、保证金、增加银行流水种理上骗钱。
提醒:贷款请选择正规渠道和平台,骗子“钓鱼”,贪者上钩,希望贷款之前做好背景调查,切勿盲目贷款。
8.网上投资理财诈骗
骗子先是以交友方式,加受害人QQ或者微信好友,在聊天过程中,以某个网上投资平台收益高为诱饵,游说受害人进行投资理财,一开始受害人投入的小额资金,的确会给受害人带来颇高的收益,一旦投入资金多了,就会发现提现困难,平台关闭。
提醒:上网理财一定要擦亮眼睛,小心“馅饼”成“陷阱”。
9.冒充公检法诈骗
骗子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及其他公务人员身份致电受害人,谎称受害人的银行卡、社保卡用或身份信息泄露,涉嫌洗钱、贩毒等犯罪,要求将钱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
提醒:此类案件近期又有反弹之势。如果你真的触犯法律了,公务人员就不是简单的打电话说明的做法了,会直接上门来找你的。所以,切记,所有电话里的“执法”不过是骗子的连环“攻心计”而已,目的就是为了转走你账上的钱。
10.网络购物诈骗
疫情期间,前面说到不法分子冒充网购平台售后客服,以产品有瑕疵只需退费为由,进行诈骗。而在此前,网络上一些“白菜价”的商品,多是不法分子为诈骗所设的陷阱。骗子通过QQ、微信、网络发布低价的手机、电脑、机车等商品信息,成功及引到受害人后,会以缴纳运费、税费、激活费等各项费用为借口骗钱,受害人付了钱后往拿不到商品,或者是拿到假的商品。
提醒:一分价钱一分货,如果所购物品与售卖价格悬殊太大,切记要警惕,只要不贪便宜,肯定难上当。
11.冒充熟人诈骗
骗子事先通过黑客技术、窃取一些QQ号、微信号、再向这些号码的好友进行联系,谎称急需用钱或者账号被限制,请求好友帮忙转钱。有的甚至打电话冒充受骗者的领导,要求急转款项,还屡屡得手。
提醒:不管是同事间还是朋友、又或者是领导上司,谈及借钱,一定要电话再打回去确认身份确认事情,再转账,以免错汇给了骗子。
12.兼职刷单诈骗
骗子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爱上网、空闲时间较多和想通过简单方式赚取一引起生活费的群体,许诺给店铺刷单返还本金并支付拥金。为骗取受害者信任,第一单后会及时返回本金和发放佣金,让受害人尝到甜头,接下来骗子会以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继续刷单,并且不再返还本金的佣金。
提醒:疫情期间,不少人收入受限,便在网上兼职刷单,结果上了当。提醒大家,高额返利的情况切莫相信,网上刷单和刷信誉的,基本都是骗子。
身在家中,你们接触网络的时间更长了,作为辅导员的我们一直深深牵挂着你们的安全。请一定不要将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遇到困难时记得主动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请一定:
(一) 培养法制观念
法制观念, 是指人们对于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所持基本肯定的认识和态度。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和尊崇, 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法律权威地位, 可以将道德修养纳入法制观念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立足于社会之根本。
(二) 培养风险防范意识
作为网络世界的“常客”,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在接触任何未知陌生的领域之时,都应保持警惕和谨慎。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请一定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亲爱的同学们,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在享受着法律的呵护,受到法律的保护。构建和谐校园,推动法治建设,离不开法律的广泛宣传和应用。希望同学们都能懂法、学法、守法,现发出以下倡议:
1、懂法:每个公民都应对法律拥有基本了解,保证在社会生活中确保自身利益不受伤害;
2、学法: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和各种规章制度。是每个公民应重视的义务,让学习法律法规不止流于表面;
3、守法: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懂得在以法律约束为前提下自由生活。
希望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当代大学生,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和谐法治校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后,一首“法治三字经”送给大家:
法似矩,行有依,行法治,天下理。
国昌盛,必循律,民守制,纲大举。
大宪法,母法体,行政法,执政基。
刑事法,罪罚及,民事法,纠纷息。
教育法,促科技,反分裂,铸统一。
学法律,如添翼,熟于心,方成器。
法治兴,国崛起,古今外,同此理。
法与理,莲并蒂,你与我,共心意。
严守法,不违律,中国梦,此可期!
作者:汲翔 编辑:丁厚光 编审: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