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处
部门首页 > 正文

辅导员之家

这是一曲荡平愚昧的歌∥九歌.抗疫(七)

发布人:student 发布时间:2020-08-19 点击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医护人员冲锋在前,纷纷驰援,他们的义无反顾,除了治病救人的天职,还来自他们对依靠科学击退疫情的信心。我们对他们的信任,除了来自他们展示出的勇敢,舍己为人的情怀,还来自对专业的信任,对科学的信任!

然而,在病毒肆虐的同时,却出现了各种伪科学~

初期,公众不屑于官方的警示,如常走亲访友,聚众聚餐,像往常一样,像往年一样。

随着病毒的蔓延,人们渐渐发现,这个“无解”病毒,不可控了,恐慌焦虑导致出现了不理性的言行,双黄连可预防病毒,结果大家连夜抢购,各种中药配方被“安排上”,喝高度白酒可杀死病毒、喝漂白剂可杀死病毒......

口罩、食物、防毒神器,掀起一波囤货潮。

a这种过度防护更是造成了有限资源的短缺和浪费。

“这是一个需要事实而不是恐惧的时刻,是需要科学而不是谣言的时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这样形容新冠肺炎疫情。

为什么谣言会满天飞?

从武汉到北京,再次出现疫情反弹,谣言一茬接一茬,从未停歇,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参与“抗疫”。

有时候,人们愿意去相信,愿意去接受,并不是因为消息来源有多靠谱,而是出于对事件的恐惧,还有希望的寄托。当我们对它一无所知时,这种信任倾向就默默的产生了,而且有些谣言,它的实践成本很低,即便半信半疑,也愿意尝试,被动接受。

有时候,人们信谣传谣,是因为自己信任的家人、朋友都在传,由于自己科学知识的不足,又缺乏主见,就盲目跟从了,倾向于去相信它的真实性。比如同样一条信息,你在贴吧看到和你在朋友圈看到,可能会是不同的反应,很显然,你会倾向于朋友圈信息的真实性,而不是贴吧上陌生网友的留言。


有人说,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谣言的形式变了,传谣的平台变了,但喜欢信谣传谣是人性的弱点,没有变。

互联网时代,也为各类谣言提供了一张无形的“保护网”,成为传播的利器,这也使辟谣成为刚需。

但究其根源,是公众科学素养的缺失,在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我们的科学素养表现的如此差强人意,在谣言面前不堪一击,不攻自破。

那么,我们青年学生如何才能不信谣不传谣?

2020年是这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被公认为最“不听话”的年份,疫情期间,他们发自内心的抗拒戴口罩,他们就要去打牌,他们就要去串门,我们费尽口舌劝阻,他们仍无动于衷。


正是因为他们缺乏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才出现这种“漠视”态度,才会不顾一切的要“出去”。作为家庭重要成员的我们,如何科学扭转局面?

世界经合组织PISA框架定义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是一种用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宋柏林说,“一个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学生,可以把科学知识传递到家庭、工作单位和社会中去,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素养就显得愈发重要”。每一名学生未来都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工作单位的佼佼者,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因此,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制止谣言的责任,不造谣不传谣,向身边人传递正能量,讲授真科学。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树立科学意识,养成科学行为习惯,疫情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广大青年学生必须改变一些必要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比如科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聚集性活动、室内多通风、勤洗手、使用公筷等,这些生活方式应逐渐常态化。

《荀子》说,流言止于智者。崇尚科学精神,独立思考,用科学的方法辨别谣言,选择官方报道和权威专家对疾病的讲解,不随意发布、转发不实信息,针对信息进行拷问:即消息从何而来?是否有证据?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被官方证实?


学习科学、科学学习、科学生活。

用科学精神作为“特效药”,提高自身免疫力。


作者:张凤娇  编辑:丁厚光  编审: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