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全面总结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统阐述、深刻回答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及“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第二个结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华文化发展与中国道路、理论、制度之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进文化创新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繁荣发展先导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历史和实践证明,文化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是一切国家和民族崛起的先导和基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数千年来形成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这些文化元素共同塑造出人类文明中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支撑当代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中,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形态,同样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滋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传承和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华文明底气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孕育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化辉煌的历史。中华文明史上生动呈现的赫赫先秦、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典雅宋韵、元明清风采……象征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连续的独特的文明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明之所以从未中断过,并且绵延数千年文明演进发展,在于中华文明的独有特性。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革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交融汇聚、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伟大祖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和统一的结果。在各民族共同创造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追求团结统一的理念和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也为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等理念世代相传。当今时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色,从现代维度确认精神命脉,夯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华文明底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更为丰沛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创新“法宝”
文化创新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是“两个结合”的必然逻辑。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二者之间的相互契合是结合的前提。我们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念与孔子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及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行观,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融通和高度契合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来源: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