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治党贯穿百年来党的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从初创时确立建设“有铁的纪律”的党、古田会议确定思想建党原则、延安整风运动中坚持“党内要严”的治党理念、全国革命胜利前夕发出“两个务必”的警示,到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整党、“三反”等运动对党的思想和作风进行全面整顿,到改革开放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十三大把“从严治党”写入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党的十四大把“坚持从严治党”写入党章,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载入党章,中国共产党始终根据历史方位、任务使命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其思想和路线一脉相承。
全面从严治党赋予管党治党新的时代内涵,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党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指向必须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涵盖了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在“治”的对象上,抓“关键少数”,强化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紧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管好“绝大多数”,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深化运用“四种形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在“治”的力度上,从“宽松软”向“严紧硬”转变。
全面从严治党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谱写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新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历史传统的接续弘扬,是奋进新征程的强大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实事求是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全面从严治党各项方针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聚焦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
“为了谁”是决定党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的根本性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坚持问题导向,不仅是工作方法、精神境界,更是党性原则、政治品质,折射的是价值目标。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构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最高价值导向。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党与人民群众必须保持“血肉联系”。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向人民群众最厌恶的“四风”、最痛恨的腐败问题开刀。
全面从严治党坚持问题导向与价值导向相契合,关键在于赢得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要集中纠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群众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评价主体。要坚守人民至上,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以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正风肃纪反腐,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中国共产党直面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效赢得人民支持、接受人民评判。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