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政绩为谁而树的根本性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党的宗旨、奋斗目标具体体现在干部从政、施政上就是要为民办事、为民造福。
民之所想,政之所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新时代领导干部要站在政治的高度,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出发,坚持人民至上,为民造福,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把为人民群众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自己政绩的重要标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必须在持续加强党性修养上下功夫。政绩观出现错位、偏差,从思想根源上来讲就是背离了党性。党性修养不会随着干部党龄的增长、职务的升迁自然提高。加强党性修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经历一个持之以恒,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只有持续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党员干部才能时刻牢记党的初心使命,深刻认识什么是“国之大者”,把为民造福作为树政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在新形势下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共产党人树什么样的政绩的问题,也明确了领导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创造政绩的着力点。
事之所至,政之所立。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党的主要任务和政绩内涵也就不同。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内容指向与衡量标准。高质量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体现在民生社会、生态等领域。这对干部创造政绩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政绩评判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等经济短期指标为依据,而是要更多地反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文、资源、环境等综合性指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新时代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努力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一要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认识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在思想上不断强化坚持新发展理念的自信自觉,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善于运用新发展理念解决各类矛盾问题,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自身工作的全过程;二是要立足自己的工作领域与承担的职责任务,不断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和攻坚克难的本领,提高运用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向实践要经验要方法,在思想、能力和行动上来一个深刻转型,不断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本领;三是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增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素养。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