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

专题学习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专题学习 >> 正文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需要回答“三问”

发布日期:2022-03-14    作者:      点击:

李忠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需要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文明之问。

 

  回答时代之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纵观百年党史,虽然党在每个历史时期面临的背景条件、主要任务、社会主要矛盾和机遇挑战等各不相同,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以贯之的鲜明主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这些历史任务和伟大使命的承担者都是中国共产党。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步伐,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课题,是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责任和担当,也是践行初心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回望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观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远、想得深、把得准,路才能走得既快又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能、不应该、更不愿意复制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需要开辟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任何实践都是特定理论指导之下,特定时空之中特定人群之活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正确道路,是涉及国家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现代化道路,这种现代化既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超越了既有现代化模式和发展理论,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范畴内既发展自己又促进共同发展、既维护世界和平又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既造福世界又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正确道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我们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认识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方向、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高度重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压力,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辩证认识国内外发展大势,科学谋划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以“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自信、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胜利。

 

  回答人民之问——实现共同富裕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人民对幸福的追求贯通古今,实现共同富裕是民心所向、民望所归、民智所汇、民力所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一百年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回答人民之问,需要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时代要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终如一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回答人民之问与已经发生深刻转变的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结合,立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提出的新的更多需要、更高期待、更多元的向往,坚持人民至上,高度关切、认真研究、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内涵更充实、保障更有力、更可持续,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不断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回答人民之问,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兼顾协调各方面利益,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和创造活力,充分汇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才能稳步实现共同富裕,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

 

  回答文明之问——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为社会进步的指示器,文明不仅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文明成果的总和,而且是贯穿在种种文明成果之中的内在原则,是一个社会在实现自我进步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不同社会的内在原则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决定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不可能只有一种形态或一种模式。近代以后,曾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立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并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指导思想维度看,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从领导力量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从经济建设维度看,体现为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从政治建设维度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定不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从文化建设维度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社会建设维度看,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觉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外交维度看,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和人民事业是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好新的赶考之路需要回答文明之问,通过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

  (作者系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