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

专题学习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专题学习 >> 正文

谱写黄河治理的新时代乐章

发布日期:2022-02-11    作者:      点击:

王娟 胡婉灵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治理、保护和开发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理思路。党领导人民开创了治黄事业新篇章,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书写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崭新篇章。

  坚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了黄河水沙关系,提升了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是防范和化解生态安全风险、保障黄河安澜的迫切需要。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水患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稳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牢牢抓住黄河水沙关系调节的“牛鼻子”,多目标协同实施调水调沙,积极推进了水沙调控体系的完善;突出抓好水土流失治理,着力构建了“一线两源三区全域”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新格局;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提升水旱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了伏秋大汛黄河岁岁安澜,确保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发挥龙羊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作用,遏制了黄河河道萎缩态势,据《202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显示,黄河流域2020年小浪底水库汛期排沙比达到了95%,排沙效果显著。同时党中央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抓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措施,有效提升了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实现黄河连续22年不断流,有力保障了黄河流域供水安全,为防范和化解生态安全风险做出了“黄河贡献”。

  坚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消除了环境污染隐患,提高了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是推进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的现实需要。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党中央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围绕解决黄河流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搭建黄河保护治理“四梁八柱”,整治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完善治理体系,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步。2021年5月生态环境部开展了黄河流域固体废物倾倒排查整治工作,各地累计投入资金2408.4万元,清理各类固废882.6万吨,严厉打击了黄河流域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消除了黄河流域的污染隐患。同时黄河水利委员会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加快了自然保护区的修复步伐,全力保障着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健康完整。据统计,近两年黄河三角洲累积湿地补水4.21亿立方米,河海交汇线大大向外扩移,遏制了海水倒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趋势,增强了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能力。保护区可观测到的鸟类也由建立之初的187种增至现在的371种,其中不乏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坚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普惠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也是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对于发挥黄河流域资源优势,促进黄河流域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沿黄河省区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子。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积极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制定“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可持续的惠民产业;三江源、祁连山等地区通过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了更多生态产品;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黄河流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2014年以来沿黄河9省区上千万人摆脱贫困,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加快推进,百姓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普惠了民生。

  坚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传承弘扬了黄河文化,彰显了中华文明,是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核、价值观念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黄河流域长期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哺育着中华民族茁壮成长。黄河文化经久不息、历久弥新,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缔造了“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传承了“大一统、大融合”的民族主流意识,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浩瀚星空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坚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讲好“黄河故事”,不仅为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根基,为我国增强民族认同感、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供了坚实支柱,也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层面的伟大力量。

  黄河治理,久久为功。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推进黄河保护治理事业,团结一心、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讲好“黄河故事”,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谱写黄河治理的新时代乐章,为黄河永远成为造福中华民族的幸福河而不懈奋斗!

  (作者:王娟,系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胡婉灵,系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来源: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