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年终考核工作已经拉开大幕,各单位都在“摩拳擦掌”迎接收官检验。在“亮出成绩单”“争取少失分”“进入光荣榜”的共同追求之下,需警惕平时不出力,“评时”狠下功的不实作风,真正让年终考核成为一次全面准确的“大体检”。
知事不深、识人不准,就容易出现“骥服盐车”,任人不当。考核是“指挥棒”“风向标”,用得好,就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反之则会上热下冷,产生抓落实的“中梗阻”。知事识人功在平时。考核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注重统筹兼顾,着力优化考评体系,既有节点上的大考,也要多一些平时的小考、现场的直考,既要考“过线的时间”,也要考“路上的表现”,让党员干部时时处于应考的状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把该办的事办好。
考核重在考“绩”而非考“迹”。对那些只想争功、不想揽过,用材料说话,靠材料邀功,搞“材料出政绩”的人和事,要保持高度戒备,打破“精美包装”“隐形外衣”,由表及里找问题、打分数、评位次,让那些平时真抓实干,取得显著成效,群众满意的单位和个人脱颖而出,考出真真切切,考出心服口服,考出见贤思齐。
考核只是手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才是目的。考核不仅要体现看得见、见效快的硬指标,也要有看不见、见效慢的软指标,让那些遵循发展规律,打基础谋长远,敢于还债“填窟窿”的老黄牛干部安心安业。党员干部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砥砺“建功必定有我”的担当,从点滴、从经常、从基础干起,坚决克服“寅吃卯粮”的短期行为,以平时的实功换取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