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四个讲清楚”的重大课题,阐明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的重大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的论述,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达到了一个新境界,为我们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从大国崛起、民族振兴的高度,深刻理解强调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坚定文化自信,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首先要深刻理解强调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强调文化自信,是要从文化自信中汲取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屹立不倒、长兴不衰,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民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中华文化的持久涵养,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强大支撑。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坚实基础。“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社会主义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其中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理想,却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有着深厚的融通性。这种文化和价值观上的融通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也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土壤和深层内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华文化的必然选择。同时,中华文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与创新,开创了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模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境界。
强调文化自信,是要厚植中国之治的文化根基。一个国家的政权建设,都是与其历史文化和现实要求相适应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也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基础上内生演化、长期发展和不断改进的结果。今天,“中国之治”日益显现出强大的优势,离不开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结合,将小康、大同这些人人向往的朴素愿望上升为国家奋斗目标;从传统民本思想发展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从家国一体、协同共治的治理哲学中演化出今天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将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文明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思想,对于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刻理解国运兴衰与文脉传承的关系,深刻理解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关系,结合时代条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新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国优秀文化一同造福人类。
守正创新,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文明互鉴奠定基础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是一个开放、流动、创造的过程,所有的文化成分都需要发挥作用。这个过程,既需要对历史的尊重,也需要对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既是理论上的,也是实践上的。前提要正本清源,即何为“优秀”传统文化?何种文化价值值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找准“本来”,才能完成“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重任。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四个讲清楚”,即“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为发展和创新中华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四个讲清楚”蕴含的丰富理论内涵,是我们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两创”的逻辑起点。
从当代价值维度论述,由中华文化知识系统、价值系统、信仰系统构成的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密码。传统文化的活力不在于现代观念可以解释它,而在于它的观念可以参与现代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涵盖精神信仰、哲学观念、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等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其中,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民族精神不断汇聚演进,成为支撑中华文明延续的文化DNA。醇厚的文化基因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当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今天,中华传统文化鲜活地生长于当下的生活之中,民族精神内化到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生存智慧、文化理念之中,有了崭新的诠释和实践。比如,舍生取义的君子品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追求真理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为战天斗地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撑;“苟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在改革开放年代成为革固鼎新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生动呈现,构筑起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汇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成为我们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从全球治理维度论述,中华价值观为什么能为全球治理提供合理方案。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因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逐渐占据人类文明的中心地位。然而,历史和现实清晰地说明,西方文明在国家治理、社会公平等问题上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认为,中华价值观之所以能为全球治理提供合理方案,就在于它与西方近现代价值观相比,表现出四大特征:一是责任先于自由。主张个人与他方构成关系时应以自我为出发点,以对方为重,个人利益要服务责任的要求。二是义务先于权利。特别是儒家价值观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三是群体高于个人。强调以群体为本,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四是和谐高于冲突,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许倬云认为,长期独霸的西方文化,在走向全球化的今日,也必须有“他者”提供不同的思想与行为,匡救其数百年积淀的缺陷。实践表明,中国致力于走不同于西方中心论的世界发展之路,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
从人类文明维度论述,中国必将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始终坚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和最伟大之处正在于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华文明用“各美其美”来表达对其他文明的承认与尊重,用“美美与共”来表达对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追求,用“美人之美”来表达对异质文化的学习借鉴。这也是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新时代中国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有机融合,在国内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国际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和平、全球治理、国际秩序注入强大中国力量。从而打破了“现代文明=西方文明”的思维定式,以“文明共处论”代替“文明冲突论”,促进各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开创了一条摒弃文明冲突论、国强必霸论等论调,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新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选择。
坚持“两有”“两相”“两创”有机统一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方法论
坚持什么样的立场,秉持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是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原则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提出三个观点,即“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学者把这三个观点简称为“两有”“两相”“两创”,三者有机统一,完整表达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两创”把航定向。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文化建设不容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指引我们在理论研究层面摒弃魂、体、用之争,而着眼于文明精华的融合再造,力图沿着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道路,创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文化、新文明。历史和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推动“两创”,也必然能促进“两个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创新。
从精神标识提炼的角度,完成国家文化形象的“自塑”,是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任务。文化自信体现在国家战略层面,集中于对国家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国家形象的构建。大国不但重“物”、重“器”,更要重“神”、重“形”,要做到物丰器利、形神兼备。因此,从学理层面深入挖掘,提炼出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元素、体现新时代民族精神内核、具有国际认知度的国家形象精神标识,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改变中国国际形象主要由西方世界“他塑”的被动局面,具有基础性意义。
面向活生生的人、面向火热的生活,是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过程,人的滋养成长、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目的。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民间生活的多样化促进了文化繁荣,各主体的多元参与保证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广泛性。在当下的“两创”进程中,上热中冷基层不解渴的情况还比较突出,缺少贴近时代、直抵心灵的公共文化产品。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还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公共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理论层面的讲清楚,与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传播与铺垫,二者缺一不可,互相促进。
尊重规律、完善策略,确保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有效性。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的进程中,有两种倾向是必须警惕的:一是文化乞丐倾向。对身边、脚下甚至融入血脉的中华文化金矿不屑一顾,以传统文化的不良表现来否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言必称西方。二是文化骗子心态。盲目夸大传统文化的范筹、内涵,相信传统里有一切神通神迹。这种心态,要么是无知于历史、无畏于当下的颟頇之徒,要么是曲学阿世的投机取巧之辈。还有别有用心之人借国学热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沉渣泛起,以文化之名行谋利之实。同时,当代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技术变革导致的社会结构、运行模式、社会心理的变化,对文化认同等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在互联网条件下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凝聚力量,是亟待破解的问题,有赖于全社会的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这需要我们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富有创造力的激情,锤炼实现梦想的能力,增强续写奇迹的信心,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提高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征程中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