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建筑业由“建造”向“智造”方式的转型升级,是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武汉“两山”医院半月交付使用,是中国装配式建筑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装配式建筑结构》是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方向技能课程,课程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优化升级,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高素质装配化技术技能人才。
本案例由省级创新教学团队教师和有多年企业经验的教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打造,融合岗赛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打造课堂。基于异质同需,分析双生学情,明确会生产、精装配教学目标。
校企共建装配式筑实训基地,智能和仿真实验实训室,配备大赛训练、证书考核设备,保证专业技能的培养。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多维度多元化开展综合评价。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制定学生成长路线。同时引入建筑产业工业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树立对建筑行业的信心和勇于担当的责任使命。
二
案例实施
1.教学整体设计
(1)聚焦产业升级,融合赛证标准,重构课程内容
依据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特征,以装配式建筑岗位群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技能为基础,融入职业技能大赛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确立课程人才培养标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面向装配式建筑的设计院、预制构件厂、建筑施工、项目管理、造价咨询等企业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工匠精神、数字化素养的能设计、会生产、精装配、善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将课程分为了设计、生产、安装、管理四个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化教学内容。本案例为课程的第二、三模块,共16学时。案例精准对接装配式建筑生产和安装工,分为8个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旨在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1 “岗课赛证”融通教学内容
(2)基于异质同需,分析双生学情,明确教学目标
授课对象为土木工程专业三年级1班学生,其生源结构为:66.7%来夏考,理论分析能力较强,动手能力弱;33.3%来自春考,理论分析能力弱,但动手能力强。
实操技能有储备,但理论知识不足。春考生优势具备一定的生产制作能力,但对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理解能力较弱;夏考生自主学习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强,但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较弱。学生在装配式建筑结构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待提高。
工作岗位有认知,但职业能力不足。学生都参与了专业的认知实习,对装配式建筑工作环境和岗位有认知,但70%的学生不能清楚说出岗位能力需求,且学生很少考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适应能力有待加强,职业发展能力有待培养。
学习方式有特点,但职业素养不足。调研中发现,春考生重游玩、轻学习,夏考生重学习、轻探究;但两类学生都需深入了解装配式建筑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理解其在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还需进一步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
图2 学情分析
教学团队依据个性学情,分类施教,实施异质分组、互助强技,同时紧扣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紧盯岗位需求,融合岗位技能大赛和“1+X”证书能力要求,确定本模块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鉴于学情分析,预判难点。
图3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3)依托校企合作,拓展多维课堂,优化教学策略
以育训并举、知行合一为理念,通过“课前探新知—课中强学练—课后拓创新”三个教学环节,将“技能提高”和“思政育人”两条主线贯穿始终,最终达成“知行合一、专业技能与思想道德素养同步提升”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第一课堂培养专业技术水平,夯实基础;通过第二课堂培养职业岗位能力,拔高技能。以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通过技能实练、任务实操、项目实干,构建任务驱动教学组织模式。
图4 教学策略
(4)能力输出导向,协同多方参与,健全评价体系
根据教学目标及职业技能要求,结合“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大赛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定制学生成长路线。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多维度多元化开展综合评价。将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数据化、可视化,生成学生的个人三阶成长增值曲线,实现个体的增值评价。
图5 三阶递进评价体系
2.教学实施过程
(1)夯实基础、拔高技能,协同育人组织教学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双导师开展教学,双课堂培养技能。第一课堂进行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思政浸润,实练实操夯实基础;第二课堂包括技能大赛、考证培训、参与校园在建装配式建筑项目和企业在建项目,实操实干拔高技能。在学习中提升技能,在生产中形成素养,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学生向准员工的培养。
图6 协同育人多元教学
(2)任务驱动、实战引领,提阶进级实施教学
校企并进强化职业素养,“七环四练”夯实技能基础。学习过程分为“自主探究(课前)—课堂实践(课中)—拓展提升(课后)”三个阶段,任务驱动七环节贯穿始终,“课前线上预练,课中软件仿练、实操演练、课后项目真练”四练步骤层层递进,提升专业技能,使学生通过“理论—实操—试错—纠错—熟练—提升”的闭环学习过程,有效达成素质、知识、能力目标。
以“任务一:叠合板生产”为例,异质分组、分类互助,解决“会评而技不精,会看而辨不细”的学情问题,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图7 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3)德技并重、绿色发展,精益求精浸润思政
建筑行业的绿色化、工业化和工业化要求行业人才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未来的建筑时代。关注能源危机,解读绿色发展和双碳战略,让学生意识到建筑行业的责任与使命。引入产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树立对建筑行业的信心和勇于担当的责任使命。
图8 课程思政
(4)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虚实融通保障教学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构建立体资源,包括课程教材、实训基地、虚拟仿真软件、实验实训室设备等。通过理虚实三融合的方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特别注重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关键技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图9 理实虚教学资源
三
实施效果
1.工匠精神、绿色发展,职业素养明显增强
关注国家战略树立行业使命,立足岗位职责培育职业精神,引入建筑产业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前沿趋势,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创新思维、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树立了责任、环保、安全、全局的意识、形成了勤奋务实、团结协作的良好品格,学生的专业素质显著提升。
图10 学习效果-素质目标
2.产业升级,数字智能,知识结构得到更新
根据采集到的学生互评积分、教师评分以及竞赛评分等数据显示,我们发现学生在任务要求下能够合理地进行团队分工,以高效完成任务。令人鼓舞的是,有85%的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并解释任务的核心原理和方法,显示出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此外,课后测试的平均分达到了83.3分,这表明学生们在知识目标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图11 学习效果-知识目标
3.赛证融通、以岗定教,能力目标有效达成
课程紧密对接岗位要求、大赛标准和“1+X”标准,学生对于装配式生产和安装能力显著增强。本班学生参加各类相关技能竞赛,获全国三等奖1项、全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生首次考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达83%。
四
特色与创新
1.“场景化”多维课堂,打造“主课堂+”立体教学
坚守课堂主阵地,有效整合校企资源,利用课堂、校企实训基地、大赛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室“四场景课堂”,构建“主课堂+场景课堂”的立体教学新模式,有效拓展时空,推动“岗课赛证”深度融通,解决课堂容量小与企业要求高、教学落后于技术的矛盾。
2.思政有魂,责任担当,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
课程团队坚守绿色发展的责任,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深入研究工匠精神、绿色能源和环保战略等重要元素,并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政策学习的宣讲和具体劳动任务的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践行工匠精神。
3.产教融合,能力导向,共商共研共建教学方法
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中心”、“省装配式钢结构房屋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省高等学校新型建筑工业化新技术研发中心”等机构,多模式合作促进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主体多元化。共同重构教学内容、共定教学目标、共商教学策略、共研评价系统、共同负责课堂教学。企业生产项目入课堂,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一对应,教学过程与施工过程一一对应,任务检验标准与企业验收标准一一对应。
五
反思与改进
问题1:课程思政材料库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
问题描述:目前,课程思政资源数量庞大,包括各类案例、视频等。然而,这些资源的内容尚需进一步梳理和科学分类,以便形成更为系统化的体系。此外,科学分类还能够帮助课程思政资源的持续更新和发展,确保其与时俱进,与学生的需求保持紧密契合。
改进措施:为了改进这一情况,需要广泛参与整理思政素材,确保思政资源能够科学、有效地分类。同时,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确保平台上的内容始终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
问题2:信息化资源建设有待提升,联动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问题描述:除了现有的信息化手段,还有待增强的领域是将高科技信息技术引入课堂。目前,尽管已经开始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但尚未充分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来增强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各个环节下的信息化手段尚不能完全衔接联动,不能很好地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辅助支撑。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信息化手段的提高,例如引进VR技术进课堂,通过增强高科技信息技术,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希望利用大数据及云端协同实现个性化、数据化、智慧化的教学手段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