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之窗

社团之窗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社团之窗 >> 正文

“法律趣闻大揭秘,‘法’现新世界”之一——“不良校园贷大揭秘:《民法典》如何成为大学生的金融盾牌?”

发布日期:2024-10-26    作者:      点击:



在大学校园里,青春的活力与梦想交织,然而,有一种潜藏的危险却在不经意间威胁着学子们的未来。它看似充满诱惑,实则陷阱重重,这就是让人谈之色变的不良校园贷。今天,让我们一同揭开不良校园贷的神秘面纱,看清它的真实面目。


一、警惕!不良校园贷——青春路上的隐形陷阱




1


何谓校园贷

校园贷,它是指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校园贷的诞生初衷主要是为家境贫寒的学生提供贷款以完成学业,以及为解决在校生的创新创业资金短缺问题。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校园贷进行非法活动,导致校园贷逐渐变质,成为一些学生的负担和陷阱。网络上对“校园贷”的解释是指一些网络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其以无需任何担保,无需任何资质,只需身份证和个人信息,就可以申请到一定金额的贷款的特点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2


不良校园贷的危害

1.高额利息:很多校园贷的利息高达年化利率30%以上,甚至有些高达100%!借款人往往会陷入恶性循环,越借越多。

2.泄露隐私:很多校园贷会要求借款人提供身份证、学生证等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3.暴力催收:一旦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催收入员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催收,甚至威胁、恐吓借款人及其家人。

,时长01:54





二、《民法典:照亮不良校园贷迷雾的法治之光》


1

(一)民法典:为校园生活撑起法治保护伞

1.禁止高利放贷:

《民法典》第680条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该条款为规范校园贷中的利息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准则,防止过高的利息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有助于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其因过高的利息负担而陷入经济困境。



2.利息约定的确定:

《民法典》第680条明确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该条款明确了在不同情况下利息的确定方式,避免因利息约定不清晰而引发纠纷。有助于规范民间借贷市场,降低因利息纠纷导致的法律风险和社会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借款人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2

3

3.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处理:

《民法典》第157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校园贷中存在欺诈、胁迫等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可依据此条进行处理。




(二)防患未然:远离不良校园贷风险——从警惕到应对



undefined


1.“未雨绸缪”:认清不良校园贷潜在危害

不良校园贷往往以低门槛、快速放款为诱饵,吸引学生陷入其中。但背后却隐藏着高利息、高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学生陷入债务危机、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遇到不良校园贷时,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

1

学生自身

树立正确消费观:学生要学会理性消费,不盲目攀比,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状况进行消费。

提高风险意识:了解校园贷的风险和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遇到经济困难时,应首先向家人、学校或正规金融机构寻求帮助。

学习金融知识: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和借贷规则,避免被不良校园贷机构误导。


2

社会方面

学校加强教育:学校应将金融知识纳入教育体系,定期开展金融知识讲座和培训,提高学生的金融素养。

家庭正确引导: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给予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同时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媒体积极宣传:媒体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积极宣传校园贷的危害和防范措施,提高社会公众的认识。


2.积极应对:化解不良校园贷风险之策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可能会不经意间遇到校园贷的诱惑。校园本应是知识的殿堂、梦想的摇篮,然而,校园贷却如同潜伏在暗处的陷阱,随时可能让我们陷入困境。

当我们遇到不良校园贷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和理智,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首先,坚决拒绝。无论校园贷的宣传多么诱人,都要明确认识到其背后的巨大风险,果断地说“不”。不要被所谓的“快速放款”“低息贷款”等虚假承诺所迷惑……当我们掉进“甜蜜的陷阱”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处理:

(1)报警处理: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提供详细情况,以便警方及时采取措施。

(2)法律咨询: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了解自己的权利和可采取的法律措施。
(3)提起诉讼:如果校园贷平台或放贷人采取法律手段追讨债务,应积极应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申请支付令:在有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要求对方停止侵害并赔偿损失。
(5)网络曝光:如果校园贷平台存在违法行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曝光,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关注,从而施加压力促使问题解决。




    三、  

          经典案例



大学校园,本应是知识的殿堂、青春的乐土,然而,不良校园贷却如同一股暗流,悄然涌动,给无数大学生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一个个不良校园贷经典案例,犹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校园金融领域的乱象与危机。那些曾经充满希望与梦想的年轻学子们,在不良校园贷的泥沼中苦苦挣扎,有的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案例不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更是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校园贷问题,深入剖析其产生的根源,探寻有效的防范与治理之策,为大学生们守护一片纯净的校园天空。

1.张某等11人“校园贷”诈骗、寻衅滋事案

张某曾是多个借贷平台的高校业务员,掌握了一批家庭条件优越、有超前消费习惯等特点的在校大学生信息。其团伙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无抵押高息短期借款“套路贷”业务,通过频繁威胁恐吓、借新还旧、转单平账等方式恶意垒高债务,将借款从几万元垒高到数百万元;同时对被害人进行侮辱恐吓,要求其父母抵押房产,致使被害人被迫休学;或者发送侮辱短信,使用软件进行电话轰炸,以被害人裸体视频相威胁,以堵塞锁孔、破坏门锁、贴字条等方式逼迫还债,形成恶势力,严重扰乱校园秩序。

该团伙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诈骗罪和寻衅滋事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构成诈骗罪;而其使用威胁、恐吓等手段扰乱他人正常生活、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则构成寻衅滋事罪。

此案例反映出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校园贷对学生进行欺诈和暴力催收,严重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也破坏了校园的正常秩序。这种行为性质恶劣,必须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同时也提醒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保护学生的安全。

2.某女大学生裸条贷案例

案件详情:某学校一女大学生王云,通过舍友介绍用裸照借钱用来抵押贷款1万元,一个月要收2千元利息,因为还不上,王云躲在学校不出门,过了一段时间放假回家,被抓上面包车,带头人李斌让王云连本带利还款1.6万元,王云还不上,李斌让王云脱下衣服拍下来了照片,最后李冰侵犯了王云,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裸条贷中,不法分予以要挟借贷者以裸照或不雅视频作为贷款抵押证据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借贷者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人格权的相关规定。同时,如果将裸照等信息传播到网上,还可能涉及到传播淫秽物品等违法犯罪行为。

裸条贷是一种极其恶劣的校园贷形式,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避免陷入这种不合法、不道德的贷款陷阱。同时,对于这种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相关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法学学习方法大盘点






Law

(一)电影学习新招

1、《无罪的罪人》——该剧改编自斯考特·杜罗所著同名小说,讲述芝加哥检察官办公室发生了一起可怕的谋杀案后,检察官之一拉斯蒂·萨比奇(吉伦哈尔)成了犯罪嫌疑人。在被告为维持家庭和婚姻而奋斗的过程中,探索痴迷、性、政治以及爱情的力量和局限性。

undefined




Law

2、《第二十一条》——影片讲述了在一个看似平凡的小镇上,发生了一起看似普通的案件。主人公陈浩因为一次意外,被卷入了一场关于人性、道德与公理的纷争。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还要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最终,他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电影的剧情紧凑,节奏明快,让人在观看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度。导演张艺谋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他一贯的精湛技艺,通过对细节的细腻描绘,让观众深入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挣扎。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光影等视觉元素,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undefined



章法有度

Law

3、《拯救嫌疑人》——是由张末执导,张小斐、李鸿其领衔主演,惠英红、王子异特邀主演,洪浚嘉、尹子维、包上恩、王弋萱主演,汤镇业特别出演,刘欢、来喜、郝汉友情出演的犯罪悬疑电影。该片于2023年11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根据韩国电影《七天》改编,讲述了华人金牌女律师陈智琪在被迫为一位死刑犯辩护翻案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不可告人的阴谋之中的故事。

undefined


(二)好书相伴

1、《刑法学讲义》

全书通过分析真实刑法案件、张三的犯罪行为,将刑法常识结合法理精神通俗表达,并兼具法律和人文的力量,能让读者带着法学思维回归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刑法学也可以不枯燥的。

undefined


2、《法律人的思维方式》
     《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是北京大学法学教授陈瑞华所著,于2007年4月1日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演讲稿。这本书记载了陈瑞华教授在全国各地所做讲座的精华,内容涵盖法律入门知识、职业技能训练以及法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探讨。

undefined




供稿:王文悦 辛雨晴 白树超

图片:王文悦

校对:刘钰 赵建华

责编:白树超 辛雨晴 魏莉霞

责审:王潇 刘涛

初审:辛雨晴 魏莉霞 白树超 刘钰 赵建华

终审:吴春梅  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