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今年的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英文主题为“Take the rights path”),旨在号召政府、部门、单位、个人等各方行动起来,共同担起防艾责任,昂首迈向2030年终结艾滋病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形成强大合力,共建健康中国,共享健康成果。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缩写为AIDS。它是由艾滋病毒所引起的。艾滋病毒又称为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简称HIV,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病人及HIV携带者都是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HIV作用于人体免疫细胞,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并发严重感染和肿瘤。潜伏期短至数月,长达数年。感染初期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恶心、肌肉酸疼等症状。约两周后症状消失,进入无症状期。此时可伴有全身淋巴结反复肿大。发病期可以出现全身的症状:发热、盗汗及厌食,并逐渐侵袭各个系统,如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黏膜及眼部等,可继发肿瘤,严重的细菌感染、真菌感染。
血液传播:使用不安全血液和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不正规的纹身也可能感染艾滋病毒。
性传播: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未采取安全措施的性行为是导致感染的原因。
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毒的母亲可在怀孕和母乳喂养期间将病毒传染给下一代。
1.不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不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3.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有效预防性病和艾滋病;
4.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等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5.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等;
6.发生高危行为后,可在72小时内(越早越好)去医院就诊;服用阻断药,阻止HIV病毒的感染。
此前,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各二级学院拍摄了“用爱预‘艾’,平等友爱”主题视频,制作了相关海报,用实际行动让更多人了解艾滋病、关注艾滋病、正视艾滋病,不误解、不偏见、不歧视艾滋病毒传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呼吁大家重视艾滋病的防治问题。
为进一步强化我校学生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推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校学生会在北苑餐厅门口开展“青春防‘艾’,知识先行”主题活动。志愿者们通过分发宣传手册、讲解防治艾滋的理论知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艾滋病。知识问答环节吸引众多同学驻足,大家争先参与、积极抢答,现场气氛十分火热。横幅签字处也留下了同学们的签名与抗击艾滋病毒的语录,这不仅是对防艾行动的承诺,更传递着关爱艾滋病患者、共筑无艾校园的决心,彰显出全校齐心抗击艾滋病的坚定信念。
共同关“艾”,时不我待。从“心”出发预防艾滋,反对歧视从我开始。此次宣传活动,借助多种形式让防艾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了师生群体防控艾滋病的意识与能力,在校园里种下一颗颗“防艾种子”,助力营造多理解,多包容,不冷漠,不歧视的校园环境,为艾滋患者守护每一份温暖与感动。
作者:团委 皮娜 编辑:皮娜 编审:邓妍